如果我們的市場部門、生產部門、財務部門和行政部門等支持配套職能部門的職能服務意識和服務水平及能力都能同比增長50%,我們可以設想,完成上述目標還有問題嗎?我敢保證,完成上述績絕對沒有問題;
相反,如果我們的市場部門、生產部門、財務部門和行政部門等支持配套職能部門的職能服務意識和服務水平及能力都能同比增長不大或者下滑,就算我們銷售系統(tǒng)的人員累死一批又一批,又能怎么樣呢?那也很難保證能夠完成上述業(yè)績啊。
也許是銷售部門的業(yè)績很好用數(shù)字和指標來說明,于是大家都習慣于用這數(shù)字來往銷售部門身上套。這是對的。我想每一個做銷售的,應該也能接受。但是,我們其它部門呢?
不是說分支機構的報告二十四小時內必須回復嗎?但我在**區(qū)域蹲點的這段時間里,幾乎很少看到過報告是在二十四小時回復的?絕大部分是必須催了幾次之后才能看得到??!我的報銷單是在兩個月后催了多少次之后才沖掉的啊!
我們的財務還只停留在基本的記帳的水平上,從目前來看,可能連記帳都會出問題,更別談輔助決策?我們每一個新品的推出、每一個特價機的推出、每一個老款的打折,是否都經過了財務的科學計算?是否都有明確的數(shù)據(jù)分析,告訴公司決策層,這個新品可以推出還是不要推出?這個特價機可以搞還是不可以搞?這個老款可以打折還是不可以打折?都沒有?。?/div>
薪酬標準的制定,財務部門能拿出分析數(shù)據(jù)嗎?沒有??!
再說生產部門:
我們產品的生產成本為什么居高不下?為什么人家的生產成本卻只有不到我們的一半(還開稅票),而我們卻做不了?
我們產品的質量為什么老是出一些低級的錯誤?比如:放錯了開孔板?或者開孔板的尺寸不對?安錯了燈泡?接上電源燈不亮等等?
我們的型號很多,卻為什么總是青黃不接呢?老的沒有了,新的還沒有出來?
我們的型號不少,但我們產品的生命周期卻很短?匆忙上市又匆忙退市?
再說……
不說了。
原本我們的力量就很薄弱,原本我們的資源就很分散,我們需要把薄弱的力量分散的資源集中結合起來使用,我們才可以干點事情!否則,我們只可能是做歷史的匆匆過客,被市場無情地拋棄。
體系的力量是驚人的是巨大的,孤軍作戰(zhàn)只會是讓“英雄出師未捷身先死”;各自作戰(zhàn)只會是互相拆臺只會加速企業(yè)的滅亡!
華為有兩句話說得很好:
“我們提倡學雷峰,但絕不能讓雷峰吃虧!”
“我們提倡學焦裕祿,但絕不能讓焦裕祿早逝!”
企業(yè)文化的阻力可以殺死人
曾經有人這么說,文化的激勵作用是巨大的,是從內到外的,它會滲透組織成員的每一根毛細血管;與此同時,文化的力量殺人是無形的卻也是最厲害的,它可以像溫水煮青蛙一樣。
剛來公司時,記得有人提醒我“石總,您來之后,可要小心啊,公司里面可到處都是地雷啊,稍不小心,中了地雷還不知道怎么回事呢?”
記得我當時說過一句話,“只要我是為公司著想,對工作負責,不徇私,我想,公司領導會理解和支持的。所以,我說,就是前面有萬丈深淵,有地雷陣,我也一樣地勇往無前”。
然而,時至今日,我發(fā)現(xiàn),我想錯了。
卻正如某人所說。
而我呢,卻好象“出師未捷身先死”“傷痕累累”。
也許,這就是企業(yè)文化的力量殺人于無形中。
我想,如果我的引進能換來公司的企業(yè)文化的提升,這未嘗也不是件好事。這關鍵就是*總您的英明決策啊。
我想,有了*總您的英明決策,有了大家對未來方向的堅定認識,我們上一個臺階是可能的,也是必然的。
正如聯(lián)想的柳傳志所說,做企業(yè),就像撒土一樣,撒一層土,把它夯實,再撒一層土,再把它夯實,層層撒土,層層夯實,企業(yè)就是這樣的煉成的!
我們公司,又何嘗不是如此,我們只有不斷地引進專業(yè)人才,通過專業(yè)人才的引進,帶來一股又一股清新的職業(yè)習慣和氛圍,不斷地融合和聚合,才能形成一種良好的積極向上的企業(yè)性格和文化。
而我們呢?
留不住外來人才,留不住新聘人才,永遠就是那股舊有的習慣和勢力在堅守陣地,就算是有些新鮮空氣偶然吹進來,但最后還是被“吹”走了。
只有新進力量大或強到足以抵抗或阻止舊有勢力的進攻或蔓延,新舊文化才可以和平共處或相互融合共同成長。
企業(yè),也許永遠就是在那兩種文化中甚至更多文化的磨合中成長進步。任何一方的力量都不能足夠強或太弱,否則,就是一邊倒。文化的絕對壟斷性就會表現(xiàn)得不可一世,文化就會殺人于無形中。
記得我剛到下面的分支機構出差時,聽到很多負面語言,說什么“我到一個市場一言不發(fā),臨走時,就說你就這么干吧”,說什么“我到市場后,就批評大家,說什么這個做得不對,說什么……,反正,什么說法都有,什么語言都有,真是的,讓人哭笑不得!這哪是我啊,我是這樣的嗎?
別人不了解我,*總您應該是比較了解我的??!
也許一個人這么說,你會根本不相信;如果兩個人也都這么說,你還是不會相信;但如果有十個人這么說,你就要考慮是怎么回事了;如果大家都這么說呢,你還會堅定立場嗎?
如果答案是YES,我想,我終此一生為您服務,也是無怨無悔的。
然而,有此事情的變化和調整,我不知道是您的意思還是大家的意思?
不管怎么樣,我覺得,作為公司高層領導(營銷總監(jiān)應算是高層領導)的工作調整,公司至少應該事先和我溝通或打聲招呼吧!然而,事實上,除了*總裁助理跟我談了一下之外,就沒有其它的任何溝通啦!就算我是一個普通員工,也應該有最基本的知情權吧!我想,這也是組織對個體的最起碼的尊重??!
可是我們有嗎?
哪有這么隨意的啊?
就算是捏面團,也還需要先洗一下手啊,然后還需要用一下力啊!
還有一些事情,更是讓人無法接受。
根據(jù)公司的規(guī)定,我的費用一部分是有標準定額的,一部分是實報實銷的。在執(zhí)行過程中,我所有的費用都沒有超過公司規(guī)定的標準;而且,事實上,不僅沒有超過公司的標準,反而是大大地低于公司標準。
這是一個公司對其營銷總監(jiān)的最基本的信任嗎???就算是算作區(qū)域經理,也只有這么點信任嗎?
在這種文化下,我們怎么能好好地干好工作??!
家族制還是家族化?
家族制,到底好還是壞,沒有一個定論。把企業(yè)不斷地做強做大了,就是好的;把企業(yè)做小做垮了,就是不好的。
所以說,能適應并促進企業(yè)發(fā)展的,才是好的。
而我們呢?
我們在家族制這個問題上,卻有許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總,除了您之外,還有許多您的親戚在企業(yè)里,而且都在某一方面任著高職。不是說他們做得不好,也不是說他們仗勢壓人,但有一點是肯定的:*總,您不能保證他們與您都是抱著一樣的想把企業(yè)做強做大的想法,哪怕暫時犧牲些局部利益甚至個人利益,您能做得到,他們不全能做得到。
在這點上,應該說方太等家族企業(yè)是做得比較成功的。
方太最徹底地執(zhí)行兩個原則:
、口袋理論。只有自己與兒子的口袋是同一個口袋。也就是說,除了親生兒子外(只適用一個兒子,不適用多個兒子)別的任何親戚都不能進入這個企業(yè)。要么,就單獨給他另外一個企業(yè),讓他自己去折騰去。
、家族制而非家族化。允許家族的人進入自己的企業(yè),但不是家族的每個人都可以進入自己的企業(yè),符合口袋理論的才可以進入。這就嚴格控制了裙帶關系的產生。
而我們呢?
第一:在這點上,我們公司,雖然目前沒有大的問題產生(還好,公司現(xiàn)在還可以控制他們,一旦有一天,他們無法受控時,那對企業(yè)絕對是致命的),但無疑給企業(yè)的發(fā)展壯大帶來了很大隱形炸彈和無形障礙,這些問題遲早會爆發(fā),而且一旦爆發(fā)起來,那就是不可收拾的。
第二:由于這些人的存在,給公司塑造一種公開公平公正的企業(yè)文化帶來了很大的阻力和困難。也許他們都做得很好,但大家對這些“皇親國戚”還是帶著一種另外的眼光在審視,這自然而然地對他們產生一種“偏斜”和“偏差”,從而自然而然地對樹立企業(yè)良好的“三公”文化帶來了破壞性。
第三:在創(chuàng)業(yè)初期,大家可以共苦,但過了創(chuàng)業(yè)期后,大家能否相安無事就很難說了;而且,在渡過創(chuàng)業(yè)期后,怎么合理分配勝利果實,則又會是一場“剪不斷理還亂”的難斷家務;而且,更有甚者,拿了桌子上面,又開始拿桌子下面的。
這就是家族化的問題。
公司能有明天嗎?
問自己這個問題時,心中一種說不清的感覺。
從內心期望來說,我們當然希望公司越來越好,越來越發(fā)達,越來越興旺,越來越強大,越來越NB。
然而,這只是我們的一廂情愿。
我們有這個充分條件嗎?
我們有這個必要條件嗎?
我們有實現(xiàn)這個目標的資源積累和贏利模式嗎?
我們有實現(xiàn)這個目標的制度保障和組織架構嗎?
我們有實現(xiàn)這個目標的人才儲備和人才機制嗎?
……
然而,這些我們好象都沒有啊!要有,也都只是短板。
雖然,我們有一個還算不錯的老板,但沒有上述這些條件或條件不足,沒有很好的組織架構和人才機制,也就沒有強有力的管理水平和執(zhí)行水平,所以這些因素就構成我們企業(yè)前景的困擾因素。
但是,也并不是說,沒有上述因素,我們的明天就很暗淡。
應該說,我們也有自身的很多優(yōu)勢:
領導團隊的事業(yè)心;基層員工的責任心;行業(yè)本身的發(fā)展前景以及目前市場經濟的發(fā)展空間等,這些都構成了我們能夠追趕美好明天的因素,只要我們把這些優(yōu)勢發(fā)揮到極致,把我們的劣勢變?yōu)閮?yōu)勢,我們的明天一定會更美好。
總,所有這些,也許很不中聽,也許很逆耳,也許很打擊人,但有三點是非常肯定的:
、我不是刻意去中傷什么,也不是刻意去評論什么(我是最不屑那么做的人,來公司這么長時間了,我是第一次也許是最后一次),我只是想讓*總知道和明白,我們需要改善和加強的地方太多了,不然,我們談何公司的明天???
、我本身確也存在很多問題,對自己的定位上、在心態(tài)的把握上、與大家的溝通上,我有很多做得非常不夠的地方,那是我該深刻檢討的方面,也是急需提高的方面;
、我對公司的關注勝過一切,我非常相信*總您能把這個企業(yè)帶向成功走
向未來,所以,終于,一鼓作氣說了這么多。但是,如果你不能明辨是非、分清黑白,依然是自以為是、言而無信,那么你想把企業(yè)搞起來,幾乎是很難的。
說了這么多,目的只有兩個:第一,告訴您我準備辭職和為什么辭職?第二,告訴您企業(yè)要做強做大,上述所說的是不可忽略的。是否有用,全在于您怎么看了。
當然,您我都不用擔心也不必擔心,地球離了誰都照轉。